在你印象中养猪业是什么样子的呢?
脏乱差的场地?落后的生产方式?
那就错了!今天我们邀请了微猪科技合伙人王瑞年来讲解一下,是如何将养猪与互联网结合,又是怎么做好一个养猪产品的,以及墨刀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微猪科技的诞生
刀友们好,我是王瑞年,一名从事养猪管理的产品经理,目前负责微猪科技的猪场数据管理SaaS平台的开发和推广。
我的专业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对口方向应该是饲料企业的研发或品控岗位。
然而在研究生毕业后却从事了数字养猪设备推广、种猪育种测定等工作。
后来负责了一款北美地区广受好评的猪场数据管理软件在中国的推广和服务,也参与了某农牧行业头部企业的养猪信息化建设,就这样一步一步踏入了互联网行业。
2013年时,因工作需要,开始学习产品管理技能,并在随后的工作中以产品经理的决策参与各个阶段的工作,也算是农牧行业比较早的产品经理了。
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一个产品很创新。
但其实,养猪业的信息化早在9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进程太过缓慢。
这中间一方面是受行业发展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息化系统的复杂导致会用的人少使得很少有猪场能坚持下去。
所以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几位一直在养猪场一线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合伙人决定自己开发一款易用、专业、全面的猪场数据管理系统。
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猪场猪生产、育种、购销存等业务为一体的猪场SaaS系统,同时支持与智能环控、智能视频等养猪物联网设备的数据对接,以及与财务系统的自动化数据对接。目前已为超过40万头种猪提供数字化管理服务。
我们希望继续打磨产品,可以给更多的养猪企业提供易用、专业的数据管理平台,使得他们的数字化管理可以更容易地实施和长期坚持下去。并且让微猪系统成为猪场智能化养猪、数字化管理的智慧中心。
微猪科技产品养成记
我们开发和推广的微猪系统,是为了解决养猪企业的数字化管理问题,但使用者是猪场的一个个的人。
因此这样的系统,首先要考虑到猪场生产管理的业务需求,并遵循这些业务要求;其次需要考虑到使用人的文化水平、接受程度等。
这就需要微猪系统既要专业,能提升猪场的管理水平,同时又要简单易用,使得猪场人人会用。
这比做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系统难很多。
特别是专业与简单易用之间的矛盾,作为产品经理要在其中寻找到平衡点。
我们是用于管理猪、物、人、钱的系统,同时对接物联网设备,形成猪场的数据平台。
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站在猪场经营管理的高度,用全局视角去审视每一个功能点。这需要很强的养猪业务经验,这也是微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其他行业的产品来说,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是没有目标性的。
我们不会树立什么明确的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而是一直朝着一个愿景努力:为养猪企业提供易用、专业的数据管理服务。
日常工作中,我们会根据核心用户的需求、新的付费大客户的需求来调整开发计划以及猪场管理特征变化,来调整系统结构,以匹配新的变化。
很幸运的是,我们在最早设计产品架构的时候有前瞻性的架构预留,所以到目前为止微猪系统都是按模块化设计,用搭积木的方式来发展微猪系统。
做产品的时候,最难的地方就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产品的商业化。
当我们看到一个用户需求的时候,首先要判断它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其次判断它是需求还是解决方法;最后判断它是否符合产品的设计方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等等。
创业不是做慈善,只有具备合理的商业化方案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活下来。所以产品功能设计,最终都要落脚到产品的商业化中。用户付费,就意味着产品商业化的开始,但在过程中,产品功能要始终满足用户之所以付费的要求。
微猪科技与墨刀
我们团队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和迭代,所以需要尽快完成原型的设计和优化调整。
为了更快迭代,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
1.产品团队在墨刀中设计原型和交互,并根据设计好的原型进行需求文档的输出;
2.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通过链接的方式获取到原型,并参考需求文档,进行UI设计和前端交互开发;
3.我再根据开发团队的进度,在任务管理系统中添加开发任务,任务中会附上主要的开发要求、墨刀原型地址、功能文档地址等信息;
4.开发-测试-验收流程。
墨刀在功能设计-需求文档-开发-测试-验收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
一个功能的设计并交付开发,并不是短短几天的头脑风暴、用户调研或者产品经理自己拍脑袋设计出来的。
很多功能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当我们遇到这些需求的时候,会尝试在墨刀中先画出来,再和团队成员、核心用户围绕这个功能再讨论。
讨论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不管结果如何,这个功能如果不是紧急的需求实现,我们都会把这个功能搁置。
随着更多用户提出了类似的需求,我们对需求分析的更加透彻,继续打磨之前搁置的功能设计。直到这个功能符合了更多用户的需求,然后我们才会进入到开发流程。
功能开发完成经测试上线后,我们会持续收集用户的反馈、新需求。基本上来说,一个功能的上线,就会催生用户的新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功能迭代的循环。
对于我们而言,墨刀既是产品原型设计工具,也是管理工具,还是产品功能迭代的基础。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2015年,当时我正使用Axure进行软件系统的页面和交互设计。但由于刚上手,很多地方都不熟悉,使得很多想法很难在原型上呈现出来。
但是我们当时开发进度很快,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型并交付开发团队进行开发。
这时,我发现了墨刀。它的拖拽设置页面交互的这个功能点吸引了我,也正好解决了我当时正面临的痛点:Axure设置页面交互的方式太过复杂而耗时费力。
于是就把墨刀作为当时我设计软件原型的主力,直到今天。目前我墨刀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从那时建立起来一直迭代到现在。
早期在墨刀讨论区,我经常能看到一元大叔的回复。
这和我们团队很像,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管理层,都需要直面用户,才能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关注点,这样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不会拍脑袋。
我觉得墨刀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无论是移动APP的井喷发展,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都需要用到原型工具以便于在敏捷开发大行其道的今天能跟上产品开发的需要。
并且,我认为墨刀是一个满足90%的用户需求的设计工具。
因为,即使是我在刚开始使用墨刀的时候,它都已经能满足我当时的需求了。这说明墨刀当时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功能都有。
虽然经历过几次改版,对于项目修改成本较大,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目前墨刀中的文本组件我觉得很符合我的使用习惯。
我一路见证着墨刀迭代升级、团队壮大,到现在越来越满足我的设计交互需求
对于一些需求如果墨刀无法满足,用户完全可以自己变通应对。不可能一个工具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的,这不现实的,毕竟我们不希望墨刀变成瑞士军刀那样啥都有但啥都不强的工具。
#1
登录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