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墨刀官方

「解 X :做倍洽 48 小时产品经理」亮点方案合辑

该贴发布于1785天之前,功能和描述可能与目前线上版本有所出入,如果您据此无法解决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客服

截至 1 月 6 日 24:00,为期 3 周的「解 X:做倍洽 48 小时产品经理」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共计550人报名,最终征集到 83 份有效作品。
在研读作品的这几天里,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方案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惊讶于作者们的用心程度,倍洽和墨刀团队都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付出。
经过层层筛选和讨论,我们最终选出了:1 个最佳方案、5 个优秀方案、1 个「认真出奇迹」方案和 16 个亮点方案。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深入体验并理解了倍洽产品功能,解决方案也聚焦活动主题。或许不是每一个方案都足够完美,但是无论是切入点大小,角度如何,每一份作品都优秀地做到了 在自己的设想中合理地解决问题。
最佳方案、优秀方案和「认真出奇迹」方案请戳:出炉!「解X:做倍洽48小时产品经理」获奖名单公布

以下是 16 个亮点方案的作品展示,全文信息量较大,建议收藏后用电脑打开方案链接以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作品简介:
方案着眼于问题1、2分别做出了思考。基于问题1主要通过对引用功能的改进,使对话更方便聚焦,从而方便生成特定主体的对话流,方便用户查看;基于问题2通过信息渐进方式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从团队群聊场景出发,帮助用户快速聚焦消息并作出处理。
评委点评:
  • 优点
针对”交叉发言“与”工作信息分类“两个命题,分别提出了话题与会话分组两种有效解决方案,也为话题添加了一个搜索功能。
  • 待优化
针对两个问题的思考较浅,比如话题的创建、使用等流程仅进行简单拆解,还可以再继续深挖

作品简介:
方案着眼于问题1「解决讨论组内两个或多个话题交叉发言」给出的解决方案:
1.在顶部增加一个标签导航来切换聊天以及话题。
2.更容易发起话题以及更容易参与话题的交互方式。
3.一个话题24小时没有人参后会被自动删除,保证话题板块不会冗余。
评委点评:
  • 优点
使用引用的方式打入消息,是一种不错的创意。话题组界面的设计,方便对某一特定话题快速的回溯相关信息。方案有较高的可行性,实现成本较低。
  • 待优化
引用的方案可能会造成消息气泡过长的问题,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作品简介:
针对问题1、2、3均给出了解决方案:
1.解决讨论组及群中多话题交叉讨论问题;
2.通过会话列表重新组织方式,实现从多未读消息中快速获取重要信息能力;
3.通过多入口创建待办事项及强提醒模式,避免用户忘记待办任务
4.设计项目进度管理功能,帮助项目负责人及执行人快速了解项目进度及自身任务;
5.设计回执信息模式,获取已读回执;
评委点评:
  • 优点
提出了话题、会话分组、项目管理、回执等数个方案来达到”不打扰、不错过“的目的,会话优先级的概念思考角度较为特别
  • 待优化
提出的方案太多,导致每一个方案都感觉不太完善
作品简介:
方案着眼于问题1、2给出的解决方案,添加了<话题>功能;确认会话优先级,组织会话列表帮助用户做消息降噪,精力聚焦; <消息>界面新增"@"和话题"#"快捷入口
评委点评:
  • 优点
消息列表中可查看最新的话题消息,避免了话题被消息流淹没,同时可以查看自己【参与】与【未参与】话题以及自己参与的话题是否有新内容,思考比较周全,同时兼顾了「不错过」和「不打扰」
  • 待优化
如何结束一个话题,即一个话题讨论完成后何去何从?

方案着眼于问题1「解决讨论组内两个或多个话题交叉发言」给出的解决方案,对置顶功能和对话页面进行了少量调整,提出有望解决问题的方案
评委点评:
  • 优点
详细地列出了问题拆解的过程, 解决方案中置顶的提示实际上是产品本身的缺陷,被发现并做了补充,同时,交互方式也很新颖,是一个亮点!
  • 待优化
1. 往上滚动和往上滑的手势重复,可以考虑换一个
2. 置顶功能的提示不是很好,如果有未读该怎么展示
作品简介:
方案从发送者和接受者两方面考虑不错过不打扰。发送者想让人知道,为发送者增加“重要”消息选项;接收者想知道特定消息,为接收者提供内容标签突出展示想知道的内容,为用户提前做好信息标记。
评委点评:
  • 优点
方案完整,交互和引导都做得好,对评委很友好;对不同类型的消息进行高亮展示,支持切换模式
  • 待优化
关于重要/普通消息的设计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下:
1、重要/普通消息是发送者从自己的角度来盘对,对接受者来说是否也是重要/普通?收发消息双方对消息的重要程度认知是否一致?
2、如果讨论组中每个人都发自己觉得重要的消息,但别人觉得不重要,怎么办?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作品简介:
从四个方面对“不错过不打扰”进行设计,使消息处理更高效:
1.按照“未读成员私聊消息-未读群聊消息-已读消息”的顺序对消息进行排布,新增讨论组分组和优先级设置功;
2.新增讨论组话题功能,用户在发布消息时可添加一个或多个话题,点击话题仅显示话题相关发言;
3.将收藏功能入口移动至消息页面右上角,新增创建提醒功能;
4.对通讯录页面进行重新组织,使查找成员更加方便快速
评委点评:
  • 优点
界面设计较完整,对于一些细节功能做了产品未考虑到的优化,可行性高:
1. 将收藏曝光,新增收藏的提醒功能
2. 新增话题,每个话题为单独的嵌套页面
3. 置顶 > 未读的 p2p > 未读的讨论组,讨论组可按重要性分组 
  • 待优化
思考较浅,对细节的考虑没有展开
在产品设计时,从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去升级「消息提醒」以及「内容发布」的方式,同时考虑移动端的操作习惯,对「已读回执」及群组内的「权限控制」等功能进行调整,集中精力在「必回消息」这一新增功能的设计以及相关展示、提示、设置页面的优化上。 
评委点评:
  • 优点
必回消息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获得已读未读,也兼顾了部分话题讨论的能力 
  • 待优化
对「不错过」有很好的拆解,但「不打扰」的角度考虑的得还不够周到
作品简介: 
优化了群组聊天爬楼难、无关信息打扰的问题;在群组通知中新增“部分提醒”的功能,选择后只提醒选中成员的的消息,降低了信息干扰。 
评委点评: 
  • 优点
参考了社区的「盖楼」、「引用折叠」等功能,思考角度有意思;自定义信息优先级让用户可以选择特定成员的消息会单独提醒,兼顾了不错过和不打扰。 
  • 待优化
对细节功能优化的思考不够深入,角度虽然新颖但是欠全面。
作品简介: 
核心解决不错过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分类项去做信息归类,并且建立可视的、直观的关联寻找更好的提醒机制和途径。 
评委点评: 
  • 优点
对问题的思考和拆解过程详细陈列,在方案设计中将消息同任务结合,将任务管理融入产品中,并和日历相结合,同时对收藏这个功能有自己的理解,针对提出问题的功能设计较为完整。 
  • 待优化
重点放在「不错过」上,对「不打扰」的思考较浅,如果还能对降低噪音这件事做深入挖掘则会是一份更为完善的方案 
新增简单手势,紧急重要消息不再错过。 
评委点评:
  • 优点
通过分类筛选/设置消息类型,将会话进行分类,梳理会话列表的思路清晰。
  • 待优化
消息类型的分类未说明分类原因,是否可设置为自定义分类呢?日程任务功能设计不完整。
作品简介:
1. “@你的”或“你重点关注某个人的”内容会以“弹幕”形式展示,并支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批量选中进行收藏并一键导出,让讨论组会话交叉发言更有条理。
 2. 对会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打标签,会话上面以tab形式展示自己打的标签,默认有“@我”这个标签,让会话列表信息降噪。
 3. 「个人消息邮件通知」、「@ 消息高亮提示并聚合」、「讨论组消息免打扰」、「勿扰模式」等功能在表现形式上略作调整。
评委点评:
  • 优点
作品设计完整细致,弹幕创意新颖。支持会话自定义标签的功能友好,切合信息降噪的目标。作品描述有温度,还黑了一把倍洽小助手,好嗨哦~
  • 待优化
“只看 ta ”功能理由不够充分,弹幕功能思考不够全面。
作品简介:
首先解决了活动中提出的两个问题:组内不同话题的讨论,信息过多的处理。然后从实际工作出发对现今国内的企业协作系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评委点评:
  • 优点
前置 Thread ,让讨论组内沟通更聚焦;急速处理功能创意很好,使用场景清晰。基于比赛目标之外,预设常用的模板帮助小团队工作规范化,有利于提升效率。
  • 待优化
前置 Thread 灵活性欠缺,话题功能的思考还可以更深入。
作品简介:
1、让“@”功能更符合精力聚焦的本意
2、添加"计划板"功能,贴合工作场景
评委点评:
  • 优点
设计理念非常认同,是倍洽改进的方向。关于“ @ 功能”的改进建议很实用,计划板设计轻量,整体可行性高。切入点小,但思路清晰。
  • 待优化
“设置提醒”功能不完整
作品简介:
1、解决用户聊天室信息冗杂获取不到有效信息,致使讨论内容没有良性发展的问题。 
2、提高用户讨论组讨论内容的效率,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效率,以达成不错过消息的产品核心目标。
评委点评:
  • 优点
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了解决方案,比较细致、用心;
  • 待优化
用户学习和使用成本高,强依赖于人为地维护,操作稍繁琐;
作品简介:
1.在原有的“@高亮聚合”基础上提高信息的类型;
2.增加待办满足处理重要不紧急的待办信息;
3.公告置顶以减少用户操作成本避免错过公告。
评委点评:
  • 优点
@列表的已读区分,公告的优化,消息转待办的想法都很合理。虽解决得较浅,但作品思路清晰,理由充分且可行性高。
  • 待优化
解决方案的思考还可以更深入和全面
-------
恭喜以上 16 位产品设计师的作品入选为亮点方案,作品没有入选展示的同学,也请不要气馁。我们珍惜每一份作品带给我们的触动,相信比赛过程中的思考和学习也变成了大家值得收藏的经历。
本次比赛征集到的其他作品,也将在后续整理发出。这次比赛完整的作品合辑,将成为企业 IM 产品领域非常有价值的材料,我们此次联结的意义更在于此。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参赛同学对倍洽的建议,感谢以下合作方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评论 4